美国白灯蛾

Hyphantria cunea  
   

  1300  浏览



形态描述

翅展28—38mm。白色,下唇须上方黑色,触角干及栉齿下方黑色,翅基片及胸部有时具黑纹,前足基节桔黄色有黑斑,腿节上方桔黄色,胫节和跗节具黑带,腹部背面黄色或白色,背面、侧面具有一列黑点;前翅白色或乳白色,斑纹多变,雄蛾由纯白色无斑点到具浓密的黑色斑点,或散布浅褐色,具有浓密黑点的个体则内线、中线、外线、亚端线在中脉处向外折角、再斜向后缘,中室端具黑点,外缘中部有一列黑点;后翅一般无斑点或中室端有一黑点,亚端线处若干斑点位于5脉与2脉处。雌蛾前、后翅白色,通常无斑点。  
卵的直径约0.53mm,近球形,闪光绿 或淡黄绿色,表面有小凹坑。
  幼虫体色变化很大,根据幼虫头部的色泽分为红头型和黑头型两类:红头型头桔红色,额和傍额片有时染褐色或暗褐色,身体由浅色至深色,几条纵线乳白色,毛疣着生稀疏的褐色或黑色刚毛,气门白色,围气门片黑色,腹足外方深褐色,其端部黄色,按其色泽斑纹变化,尚可分为四个类群;黑头型幼虫头亮黑色,无斑纹,傍额片、冠缝色淡而明显,体色多变,由浅到深,一般有黑色宽背带,据其色泽变化亦可再分为几个类群。
  蛹暗红褐色,臀棘具有长度相等的10个以上的细刺,刺末端成微细扁平而凹的盘状。茧褐色或暗灰色,由稀疏的丝混杂幼虫体毛组成。
  生活习性:以蛹在树皮下或地面枯枝落叶处越冬,幼虫吐丝结网幕群集为害。红头型幼虫在小网内取食,幼虫成熟后,白天栖息于网中不取食,晚间爬至枝端取食。黑头型幼虫五次皮以前即在网内昼夜取食,当网内叶片被食尽后,幼虫移至枝杈和嫩枝的另一部分织一新网,到6龄和7龄幼虫则不织网而营自由生活,分散到植株的各部分取食。红头型初龄幼虫织小网,幼虫成长后在枝杈织比较紧密的网,老熟幼虫织的网幕大,有时包被整个树冠。黑头型幼虫织比较粗松的小网。成虫在叶背面产卵成块,每块卵300—500粒,卵块上覆盖雌蛾尾毛。红头型的成虫所产卵块多为双层或多层,黑头型的则为单层。
  寄主植物:糖槭(Acer saccharinum),桑,白蜡,杨,柳,法国梧桐(Platanus orientalis),苹果等。美国记载为100种以上的阔叶果树、行道树和林木。匈牙利报道有250种植物。日本有371种植物被害。我国丹东地区有94种寄主植物。红头型幼虫的寄主范围较窄于黑头型幼虫。

其他分布

分布:为重要的国际植物检疫对象,原产北美洲,墨西哥亦有分布。1940年以前传入欧洲,首先在匈牙利发现,以后又传入前南斯拉夫,捷克斯洛伐克,罗马尼亚,前苏联,波兰,保加利亚等,1945年传入日本,1958年传入朝鲜,1979年传入我国辽宁丹东一带,80年代中期在我国陕西武功地区、山东烟台一带也有发现。